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南京玄武湖3座“放养”小岛成为城市“鸟类客厅”——
生态入城:“无为”才能更加“有为”
7日,航拍南京玄武湖西北角出水口区域的“鸟类客厅”。本报记者邵丹摄
□本报记者刘春
10月末至11月初,候鸟“先遣部队”做客南京。
11月3日,玄武湖,往年的“冬季宾客”普通鸬鹚、白骨顶已如期而至。六合龙袍湿地,“老朋友”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白头鹤等忙着觅食、嬉戏。
10月31日,4只小天鹅落脚新生洲,这里是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洲上浅水区还有留鸟小、黑水鸡和斑嘴鸭。不远处的另一片保育区子汇洲,正接待此前迁徙来的百余只白琵鹭。
候鸟每年光顾南京,但近年来种群在增多、数量在上升。
飞鸟翩跹至,是城乡生态发生良好变化的重要表现——从郊野到主城区,“鸟类客厅”越发充足,这背后需要怎样的城建理念?如何才能让城市对野生动物更加友好?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闹市中建成“鸟类客厅”
玄武湖是我省最大的主城公园,地处闹市,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与此同时,玄武湖自成湖泊型湿地,紧靠有着“天然鸟库”美誉的紫金山,尤其受到鸟类青睐。如何协调好人与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玄武湖保护建设摆在眼前的课题。
过去十余年,玄武湖一直将西北角出水口区域作为“鸟类客厅”。“客厅”由3座小岛及周边水域构成,陆地总面积3.45公顷,水域总面积15.91公顷,区域内尽量降低人为干扰,保留地形原貌,维持植被自然更新。
从高空俯瞰,其中一座从年起开始“放养”的小岛岸线圆润,滨岸带植被自然延伸入水,芦苇、蒲苇、美人蕉等植物半探出水面,岛中的中层植被有卫矛、火棘、珊瑚树等灌木,再往小岛中心看,才是垂柳、杨树、乌桕等高大乔木。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汪辉参与了3座无人岛的调研,他告诉记者,如果在岛上取出一个横切面,能看到一个植被清晰分层的剖面图。“旁边两座从年开始‘放养’的小岛,高大乔木更靠近岸边,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低。”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常务副主任张小军说,从人工绿化到恢复“放养”,小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长成大自然最原始的样貌,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参与玄武湖鸟类调研的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张永介绍,岛上上层乔木上活跃着喜鹊、白头鹎、丝光椋鸟等林鸟,中层灌木里躲藏着鹊鸲、树麻雀、大山雀等,再往下的草地上有珠颈斑鸠、乌鸫、白鹡鸰等,进入水中又有小、黑水鸡、斑嘴鸭等水鸟。“除了植被类型的差异,人为干扰程度也影响鸟类的分布和数量,每一种鸟对人为干扰的耐受程度各异。”雀形目的鸟大多体型较小,性格活泼好动,不太怕人。以大山雀为例,可以耐受5米之外的正常人类活动。然而一些体型较大的鸟,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人类活动距离其小于三四十米时,苍鹭就会飞离。
“低干扰能让南京主城‘接待’更多的鸟类,玄武湖3座小岛的低干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汪辉总结道,一是不打扰自然对植物物种的选择,小岛上生长哪些植物,完全交给自然和时间决定;另一个是减少人的干扰,让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苍鹭等“害羞”的鸟类也能在闹市中有落脚地。
再野化带给城市生命力
前些年,玄武湖管理方也尝试在小岛岸边种植杨柳等高大乔木,后来发现乔木不断往小岛中央“跑”。小岛地形也因出水口水流不断冲刷,形成沟渠、水坑。在水坑向阳处,植被并非笔直向上,而是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多样的地形和植被带来更高的生物多样性。玄武湖的“无人岛”模式正在被复制,在玄武湖入水口,一片生态禀赋更好的区域正在悄然成形,自年起,玄武湖将其交给自然,欲再建成一个鸟类保育区域。
在打造低干扰小岛时,玄武湖曾向长江入苏第一洲新济洲“取经”。
缘江而行,深秋的南京新济洲上,芦苇、水杉、银杏树一片金黄,落叶满地。“外人看着萧瑟,实际上里面热闹非凡,充满生机。”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全文说。年起,新济洲完成居民集体易地搬迁,自此开启至今22年的“放养”状态,其中完全无人打扰的保育区占新济洲总面积的近八成,洲上正在回归大自然原始样貌。—年,调研人员在新济洲上监测到的鸟类种类翻了一番,由种增加到种。
“在洲上,我们的人为干扰极少,只是起初种植少许本土植物,并简单地增加地形多样性。”李全文介绍建设保育区的经验,总结成两个字就是“无为”,科学的“无为”能让城市生态更有活力。他举例说,很多城市喜爱种植常绿植物,但树叶常绿,阳光难以直射大地,生物多样性便会降低,生态完整性反而受到破坏。
南京六合龙袍湿地保育区面积接近公顷,同样遵循“无为”理念。六合龙袍湿地管理中心主任叶和光介绍,预计到12月底,经地形整理,龙袍湿地将再增加20公顷野生动物栖息地。龙袍湿地形成了自己的退化湿地修复经验——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打通水沟水系与长江的联通,滨岸带弃用硬质化水泥,自然形成水沟、滩涂、岛屿等多种类地形。
“中华绒螯蟹有了沟渠用于打洞,长江洄游鱼类有了避风港,爬行类动物有了绿色通道……看似微小的生命通道,带来野生动物的自然回归,也给城市带来无限生机。”叶和光说,在龙袍湿地,近年来新增大量国家保护动物。消失多年的中国特有珍稀鸟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在此定居,种群数量稳定。
“再野化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新方向。”省规划设计集团园林风景与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么贵鹏告诉记者,保育区建设总结出的经验,也可以借鉴运用于城市景观建设,绿化造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