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叶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材鸦胆子,截疟小能手 [复制链接]

1#

鸦胆子

1、植物介绍

鸦胆子(学名:Bruceajavanica(Linn.)Merr.)别名:老鸦胆、苦参子、鸦蛋子,是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叶柄和花序均被黄色柔毛。叶长20-40厘米,有小叶3-15;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13)厘米,宽2.5-5(-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通常略偏斜,边缘有粗齿,两面均被柔毛,背面较密;小叶柄短,长4-8毫米。花组成圆锥花序,雄花序长15-25(-40)厘米,雌花序长约为雄花序的一半;花细小,暗紫色,直径1.5-2毫米;雄花的花梗细弱,长约3毫米,萼片被微柔毛,长0.5-1毫米,宽0.3-0.5毫米;花瓣有稀疏的微柔毛或近于无毛,长1-2毫米,宽0.5-1毫米;花丝钻状,长0.6毫米,花药长0.4毫米;雌花的花梗长约2.5毫米,萼片与花瓣与雄花同,雄蕊退化或仅有痕迹。核果1-4,分离,长卵形,长6-8毫米,直径4-6毫米,成熟时灰黑色,干后有不规则多角形网纹,外壳硬骨质而脆,种仁黄白色,卵形,有薄膜,含油丰富,味极苦。花期夏季,果期8-10月。

2、产地生境

分布于亚洲东南部至大洋洲北部;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在中国云南生长于海拔-米的旷野或山麓灌丛中或疏林中。分布在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地区,有耐干旱瘠薄的习性,多生长在丘陵荒坡、灌木丛中或“四旁”向阳处。

3、应用价值

鸦胆子清热截疟自古有名,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便用它应对治热毒血痢,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症:“鸦胆子,痢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中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本草纲目拾遗》中也称鸦胆子:“治冷痢久泻,外无烦热燥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鸦胆子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对急、慢性病例均有效果。鸦胆子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赘疣细胞可使细胞核固缩,细胞坏死、脱落。《岭南采药录》中则言其:治冷痢,久泻。又能杀虫。临床也证实,鸦胆子中的有效成分对原虫,例如:阿米巴、草履虫乃至疟原虫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鸦胆子粗提取物能驱除犬肠道线虫和绦虫。《广西中草药》中也给出药方:“以及用“鸦胆子果仁10粒,每日2次。连服4~5天。”来治疗早期血吸虫病。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其他寄生虫如鞭虫、蛔虫、及阴道滴虫等也有驱杀作用。(药用知识仅供参考,请不要依据本文内容自行试药、用药)。

作为药用,鸦胆子的需求量也是在不断增加,因此带动了相关的育苗、种植产业。就育苗来说,目前鸦胆子主要依靠种子繁殖,发芽率极低,即使进行种子催芽处理后,仍然发芽不整齐,播种后陆续出苗长达一年之久。很明显传统的育苗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苗木需求了。而如果采用李长潇研究员发明的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进行育苗,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TERNPC),本质上属于无性繁殖——(通过剪取优质母株一叶一芽便可培养成一个完整的植株),相比于传统的种子繁殖,此技术大大缩短了繁殖周期,并且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原有植物的优质基因,无变异,繁殖系数更高,更有利于规模化扩繁。具有周期短、繁殖系数高,受季节因素影响小、大规模生产成本低、成活率高、管理简单等特点。可以很好的满足市场的苗木需求,抢占苗木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