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出生在山西的滹沱河边,从新修的家谱,我得知我有一个老家是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受禄乡大*咀村,一个先人的碑,有好多字,明确地说我们来自滹沱河边。
我读了好多年,也没太读懂的三本书是《山海经》、《*帝内经》和《易经》,尤其是《山海经》,好多人想读也是读不懂,据说这山本书成书于上古时代,里面最难懂的是《山海经》,《山海经》里就记载着我祖先生活过的滹沱河。滹沱河是我们家的母亲河。
《山海经》里是这样说的,“太戏之山,滹沱之水出焉。”田氏出自妫氏,跟陈,胡两姓出自一脉。陈国(位于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灭亡后,陈国国君陈胡公后裔陈完逃到齐国,后以田为氏。得姓始祖:陈国公族陈完(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人)。
田完。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妫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妫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姓。他们尊田完为田姓的得姓始祖。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史称田和代齐。可见田姓是以齐国首都山东临淄为发祥地,从这一时期活跃于*坛的田姓人来分析,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
传到田和重孙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他田姓开始向西、北之地逃难。不久秦末起义*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
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之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在强迁之列,后发展成为京兆一带望族,后来,田姓各族又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田姓避乱南迁,可以说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天津等地。
唐代宗时,有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而落籍当地。
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河南田姓的开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开基祖为虢州团练使田令芳。此际,田姓开始有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为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长汀,滋茅子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后徙大埔,为大埔开基始祖。传至田文长时,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长次子法聪、三子法盛移居广东惠来。
明清之际,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
如今,田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为多,上述四省田姓约占全国汉族田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滹沱河,可以说是田氏的母亲河,滹沱河流域为海河流域子牙河系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五台山北麓,穿越太行山进入河北省平山县境,东流至献县,与滏阳河汇合后入子牙河。田姓由山东开支散叶,因古代交通不便,无论有意还是无意,田氏最初是沿着滹沱河从山东出发,一路散播到京津、河北、河南、山西,后由这些地方在散播到全国各地。汉高祖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属陕西),
田氏贵族也就不得不迁入此地。再后,田氏族人又有迁徙至北平(相当今河北、天津一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段时间里,田姓的郡望又有信都(今属河北)、范阳(今属河北)、颖川(今属河南)、汝阴(今属安徽)、并州(今属山西)、易州(今属河北)、汾州(今属山西)、衮州(今属山东)等地。可见,汉至隋唐之际,田姓已基本上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滹沱河全长km。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滹沱河支流较多,呈羽状分布于中上游山区。流域地形分盆地、山区、丘陵、平原四种类型,最高峰五台山海拔高程m,最低处献县子牙新河进洪闸闸底高程7.0m,流域内南庄以上为忻县盆地,河床宽浅、坡度平缓,两岸*土砂砾沉积很厚,为滹沱河泥沙主要来源。至河北省境内河床逐渐开阔,坡度变缓。
从*帝到田姓始祖妫满,经历43代,1、*帝—2、昌意—3、颛顼—4、虞幕—5、穷蝉—6、敬康—7、句望—8、矫牛—9、瞽叟—10、舜(姚重华)—11、商均—12、夷伯—13、强馀—14、颉—15、思—16、友—17、龙—18、寿胖—19、叔仪—20、康仲—21、祖妫—22、发(谥思公)—23、妫方—24、振—25、维—26、寿固—27、敖—28、元捷—29、偃—30、姑益—31、公允—32、蔺—33、顼叔—34、野—35、无—36、胜—37、叔正—38、献子—39、亚寿—40、原寿—41、梦延—42、瘀遏父—43、妫满(胡公满)。
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传承12代,传承关系是:胡公满—皋羊(申公)—突(孝公)—围戎(慎公)—宁(幽公)—孝(厘公)—灵(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鲍(桓公)—跃(厉公)—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
田氏代齐历8君年后被秦所灭,其子孙纷纷改姓。齐王田建的三子轸,后来在楚国为相,封为颖川侯,复改为陈姓。也有改姓王的。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史称田和代齐。可见田姓是以齐国首都山东临淄为发祥地,从这一时期活跃于*坛的田姓人来分析,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传到田和重孙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他田姓开始向西、北之地逃难。不久秦末起义*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煊赫一时,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之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诸田亦在强迁之列,后发展成为京兆一带望族,后来,田姓各族又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田姓避乱南迁,可以说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时,有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而落籍当地。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河南田姓的开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开基祖为虢州团练使田令芳。
此际,田姓开始有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为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长汀,滋茅子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后徙大埔,为大埔开基始祖。传至田文长时,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长次子法聪、三子法盛移居广东惠来。明清之际,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
宋元之后,比较有规模的人口迁徙有两次,一次是明初山西人口的外迁,史称“大槐树移民”,另一次是清末的“走西口”,我的先祖就是这个时候,由山西忻州定襄大*咀村辗转迁徙到了内蒙。
从*帝开始到田完先祖,历55代,自田完到如今,大概有六七十代,田氏共历多代左右。
我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羊城镇*羊城村,*羊城村西面是阴山北麓的银贡山,每到日落的时候,太阳会落在银贡山,儿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羊城也是个移民村落,*羊城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晋北烙印,估计大多数村民大多是走西口的后人,记得村里只有一家蒙古族,口音大多和定襄口音相近,风俗习惯也和定襄地区高度一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住房风格和定襄农村高度一致,窗户爱糊山西麻纸,
流行窗花,风格也和定襄相同,记得我母亲是剪窗花高手,剪得窗花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我的二姐也爱剪窗花,过年的风俗也和定襄一致,过年要吃*米油糕、饺子、麻花、包子,农作物也和山西定襄高度一致,种小麦、莜麦、菜籽、胡麻、土豆、麻子等,传统睡土炕,炕的四周会画炕围子,也和定襄农村风格一致;结婚或者家人去世,会请鼓匠班子,为定襄风俗之一;过年喜庆,会组秧歌队,传统项目为走旱船,踩高跷等,基本和定襄一致;村民喜欢晋剧,每年会有几次戏剧表演,也流行二人转,剧团会请忻州晋剧团等,剧目有《打金枝》、《算粮登殿》、《明公断》等以唐宋故事为主,二人转有《走西口》、《王婆抓鸡》、《王成卖碗》等,秧歌伴奏为《大得胜》等。二月二的时候会有捏面人的风俗,腊八节会吃八宝粥,端午会吃粽子,中秋会自制月饼,祭月。村民也会有爱摔跤的习惯。
*羊城村有两个戏台,村中间有一个,后来在村西面建了一个更大的,可想这些山西移民对戏剧的喜爱。
我家是后来才搬到*羊城的,父亲出生在察右中旗宏盘乡八道沟村,爷爷去世得早,我父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从小这三个孩子经受各种磨难,后来,我的两个姑姑到了呼和浩特,记忆中两个姑姑对我们很亲,儿时的记忆里满满的都是两个姑姑对我们的爱,我的大姑也会来*羊城,带着我给我买学习用的书,我去呼市的时候,姑姑买奶油雪糕给我吃,姑姑家的好东西也会带给我们兄弟姐妹,我的大姑和二姑都特别好看,我父亲年轻的时候也是很帅。
我们兄弟姊妹有五个,我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家里的活计,基本上不用我管,我的父母现在想来应该是极其聪明和有才艺的,父亲做得一手好菜,村里红白事情,父亲常常是主持人(土话叫代东),几十人上百人的场面安排得妥妥的,父亲会做几十个菜,拿手的是扒肉条、蒸肉等,这些菜大多是定襄那边有的,村里的比较难办的事情,少不了我的父亲,我父亲说他年轻的时候踩高跷,可以翻跟头,后来每年的高跷项目,我父亲是负责人,我的舅舅因这个原因,也是高跷高手。
村中间,有一口井,十几丈深,村里人的水桶掉进井里的时候,我父亲会帮他们把水桶捞上来,有时候水井清泥的时候,我父亲就会下到十几丈的井底去。我父亲还会赶大车,三匹马那种的,冬天的时候会从什么地方拉来碳、海红子等年货,那时候想来是从山西那边运来的吧,老听父亲讲,什么偏关、丰镇的,记忆最深的时候,一次雪天,父亲赶车回来,那海红子冻得硬硬的,给我拿来吃,碗里还有雪。
母亲是一把好手,剪窗花、捏面人、做醋,也喜欢唱戏,拿现在标准来说,我母亲绝对是够民间艺术家的级别了,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做什么都是村里数一数二的。
我的大姐田培云,性格有点像我的大姑,父母去世后,想尽一切办法扶助我们姐弟,大姐是老高中,参加过高考,考了一年,家里缺劳力,就没让再考,这是大姐最大的遗憾,那时候的大学生值钱,所以后来大姐尽一切力量供我上大学。
二姐田喜云,性格有点像我二姑,有艺术天分,剪窗花一流,做得饭也好吃,深得家传,爱美爱漂亮,什么花花的东西都喜欢,可惜我二姐玩的时候我还是小孩,记忆最深的是二姐有各种各样的窗花样子,爱穿漂亮衣服,我也最爱吃二姐做的饭,见了二姐,就说二姐我想吃什么什么,二姐就给我去做。
大哥田生荣(原名田生云),继承了我父亲的善良,聪明机灵,小时候,大家叫他“小生云”,估计是有点调皮捣蛋,
后来当了兵,是汽车兵,在部队,做到汽车班长,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大哥是我们的骄傲,他老拿他的*装*鞋给我穿,我读高中的饭盒也是*用的,部队也是大学,*队锻炼的大哥透着成熟稳重的男人魅力。大哥对我很是纵容,我在大哥面前就是一个小孩子。
二哥田贵云,继承了母亲的勤劳,我二哥是最爱生活的,从小特别勤快,帮助父母做各种家务,养羊喂牛,还养兔子,现在我二哥家里养了好多花,还养了好多鱼,自己做饭也好吃,日子过得很有情调。
我,田志云,后来自己改成了田智勇,希望自己又有智慧又有勇气,家里最小的,家里的重活有我大姐抗着,艺术活有我二姐担着,谁欺负我了有大哥为我出气,杂活有我二哥,
所以我大多的时候是玩和读书。我读的书是最多的,加起来有上千本了吧,几岁的时候,父亲就给我买了收音机,没上小学的时候就听《杨家将》、《西游记》、
《三国演义》、《岳飞传》等等,这些名著,我反复听,一个听个好几遍,我最犯愁的就是家里的收音机的电池会用完,我用过至少三个收音机,一个装五号电池,一个装二号电池,一个装一号电池,五号电池的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小收音机,没几下就没电了,后来被父亲偷着卖了,二号电池的,电也用得快,也淘汰了,一号电池的用得最久,是一个大收音机,记得是那时候三十几元买的,应该是很贵了,伴我的时候最久。
我母亲会讲故事,从小我就缠着母亲讲故事,村里有个会讲故事的老人,过年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人和我们一起过年,后来老人无依无靠,我还买罐头和好吃的给老人。那时候没有幼儿园,二哥上学的时候,我好羡慕,追着他跑,可能二哥嫌我麻烦,不和我玩。大姐学问高,平时就教我一些东西,可能是我有点聪明吧,一学就会,我们那时候要上一年半年级,我上了十来天半年级,老师可能发现我很聪明,就给我调到一年级了。
其实我念书也不算刻苦,爱玩爱闹,可成绩一般都好,初中的时候,全班四十个人,只给四个念重点中学的名额,我就考上了。
那时候,考高中和考大学都名额特别有限,后来上了大学。
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姥姥、姥爷和舅舅,我只见过姥爷和舅舅,姥姥在我出生前一年去世了,姥姥给的印象只有她留下的各种头饰,银子做的,非常漂亮,还有我母亲给我讲的故事,说过去闹土匪,我姥姥抱着我母亲逃土匪,等逃到安全的地方,才发现,我母亲头朝下抱着。
姥爷和舅舅对我很好,姐姐和哥哥嫌我淘,我反而和舅舅在一起的时候多,翻舅舅的箱子,和姥爷要好吃的,和舅舅打老鼠,甚至舅舅找对象,还带我去过。姥爷是 的老兵,我见过姥爷的立功奖章,是三等功,后来舅舅去金盆想淘金子,这些东西就都丢了,所以我舅舅也没有享受国家的照顾。
姥爷去世的时候我知道,老爷的坟地在*羊城最南边的山头上,我去山头上玩的时候,老能见到。
我父亲是结婚后才搬到*羊城的,他对*羊城的感情不如我深,据说是我父亲原来是城市户口,在饭店工作,
后来被人家陷害,丢了工作,为养我们一家,搬到了母亲的家乡*羊城。后来我大了一些,记得我父亲想办法要回城里去,因为我的两个姑姑都在呼和浩特。
我的大姑和二姑都在呼和浩特,小时候,我最开心的是去姑姑家,大姑父是警察,平时带着枪,有一回到*羊城看我们,带着我去后面的山打兔子,朝着远远的兔子开了两枪,那时候,大姑父在我眼里就是神一样的人物,去大姑家印象最深的是大姑蒸的大包子,
后来大姑家的自行车、电视机、缝纫机都给我们家了。大姑有两个男孩两个女孩,两个表姐特别漂亮,两个表哥特别淘气,也去过我们*羊城,记得他们闹的时候,把对方装在大面口袋里。我的二姑特别好看,也喜欢各种漂亮的东西,我后来送了二姑一串南红的珠子,我二姑丢了,可惜的和我说了好几回,以后一定要再给二姑弄一套。二姑有三个孩子,在村里孩子我的眼里,都是好优秀,二姑家的两个表哥比我大,有什么都照顾我们,有一个和我同岁。
还有我大爷家的两个女儿,我大爷在包头修铁路工伤去世了,两个表姐就由大姑和二姑养大,这两个表姐见我都特别亲。这两个表姐和我是同一个爷爷,爷爷、大爷、父亲和母亲的坟地都在宏盘乡八道沟村,我们上坟的时候都是一起祭奠的。
大姐的丈夫是齐善如,大姐夫对我特别好,大姐夫的父亲是过去拉骆驼的,祖籍是大同,姐夫和我大姑都是呼市橡胶厂的,由大姑介绍,我姐和我姐夫成了亲,我大姐夫极其孝敬父母,老记得大姐夫的父亲老是骂我姐夫,护着我大姐,老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攒了不少金子银子,文革的时候被抄家,金子银子都丢了。
大哥的爱人叫葛永红,特别贤惠,相夫教子,是我们的模范,孩子田耕,特别有出息,外婆对他非常好,后来外婆去世,对孩子打击极大,就鼓捣中药,想研究就外婆的方法,后来大学学得是中医,后来和薛钜夫先生学医,毕业后,在呼和浩特行医,听嫂子说医术很好,治好了一些疑难的病症,一天病人有四十多个。
二哥的孩子是个男孩,也成人了,长得魁梧健壮,也是前途无量。
大姐家孩子齐模常,小的时候很调皮,和我处得时间很长,后来大学毕业,也是很顺心。
二姐两个孩子也是很孝顺,我也很喜欢。二姐的女儿慧慧,我也很喜欢,很懂事,我和二姐姐说给我做女儿吧,我有条件好好疼一下她。二姐的儿子斌斌,也当过兵,吃了不少苦,和我们也很亲,常来看我。
舅舅后来也来了呼和浩特,我们一家都在呼和浩特了,舅舅就比我大哥大一岁,也是很亲。
我的老家定襄*咀村在滹沱河边,春秋战国的时候,是属于赵国,那时候我的祖先可能还没有到这里,如果是来的话,应该是在秦汉之后了,刘邦那次大迁徙。
据说刘邦建汉初期,白登山之围出来后,就是从忻州出来的,因为高兴,所以把这个地方叫做忻州。
唐朝的时候,李世民大破突厥于定襄,是中国国运的转折时刻,我们的秧歌伴奏《大得胜》,就是为这次大胜所作的,表现得就是李靖大破突厥的举国欢庆。所以晋剧好多剧目都是唐朝的故事。
宋代的时候,赵家发现山西有龙脉,所以破了山西的风水,山西好多有才华有福份的人就变成了假王,在戏剧里扮演王候将相。
现在定襄地区流行摔跤,据说是杨家将杨业为练兵留下的风俗,大*咀村不时举办摔跤赛,始于宋代。
据说山西文风最盛的是定襄,大概是打败突厥后,有驻*把各地文化汇集于此,定襄随成文化昌盛之地。
据说,人们发现杨七郎是在滹沱河边,滹沱河有着忠义之士的血脉,杨五郎出家的五台山就再定襄北面。
后来岳飞抗金,岳家*多有定襄子弟。
后来我的先祖,离开定襄,走西口,到了口外,有我祖辈的石碑为证。
我的祖先,发自于*帝,传之于舜帝,辗转于齐鲁,后又顺着滹沱河走向全国,滹沱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后附我家家谱: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大*咀村
田氏家族近十一代家族成员花名相册
一、田氏宗谱总序
木有本而叶茂,水有源而流长,祖有德而世昌,其因果之理,而吾田氏亦然也。溯吾田氏天祖辈田壘石墓碑立于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年,距今约年历史,至今繁衍生息了我们七代人,期间吾祖辈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勤耕耘而不止,创产业而不止,严以治家,宽以待人,经沧海桑田之变化,历世变革之推移,荫庇后世,生生不息,故积于今,吾田氏已成为泱泱大族,遍及呼、包等地,追思田门先祖,吾辈能不感激涕零乎。?????
通过这次家谱的编撰,真诚期望全体家族成员,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身处何地何方,都能秉承列祖列宗的遗志,谨慎处事,诚实守信,一时一事皆守规矩;一言一行皆须益人。通过这本家谱,让田氏的族人们亲缘永续、亲情永存。把田氏家族的勤俭持家,艰苦奋斗;执着坚毅,果敢顽强;诚实守信,奉公守法;亲情友爱,家庭和睦的家风永世传承下去。
这次编撰族谱,时间比较仓促。由于地域范围大,时间跨度长,加之族人们居住分散,在编撰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纰漏,敬请族人们谅解。
在此,我代表全体族人、亲人们对在修编过程中付出辛勤工作的铃花、明维、明虎、来应、礼*等族人们、对在家谱编撰中的辛劳付出、对我们田氏家谱编撰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