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叶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桃花源图里有什么夭夭花,青青树,泥泥狗, [复制链接]

1#
温州哈罗单车被开出元罚单 http://www.tangjunj.com/hllfc/6677.html

没有如织的游人捧场,年的春桃花,注定开得无比寂寞。

好在,古人在桃花源图中,为我们描画了一个个又美又有趣的花花世界。让我们一边探春寻芳,一边去看一看:在古人笔下,桃花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神奇的存在?

陈代徐陵作《山斋诗》曰:“桃源惊往客,鹤桥断来宾。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

中国人是很怕被人说“俗气”的。所以,千百年来,作为理想生活和隐逸雅趣的象征,“桃花源”一次次被附会、被演绎。

它入诗入词入曲,亦入画。

谁主风月?

如果你问:在古人的想象里,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

王维答:青溪红树、桃花流水。

刘禹锡答:种玉餐羞、灯爇松脂。

综上,桃花源如仙境,甚美!更幸运的是,它比瑶池蓬莱多了几分烟火气,给了世人可以到达和触摸的希望。

明文徵明《桃源问津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历代桃花源图大多遵循两种创作构思。

其一是描绘从入源、交谈、延客、出源的完整情节,比如文徵明的《桃源问津图》。这位吴中才子把老家姑苏的小桥渔舟、水田漠漠融入画卷,呈现出一片江南水乡的明秀恬静。

明文徵明《桃源问津图》局部1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文徵明《桃源问津图》局部2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文徵明《桃源问津图》局部3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文徵明《桃源问津图》局部4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翚《桃花渔艇图》是另一种创作视角:截取故事原型中部分元素作基础,塑造一个想象中的桃花源——只见溪岸夹桃,绿树苍翠,渔舟顺流而下,桃花无风自落。画中没有桃源生活、桃源中人,只在疏密动静之间,留下大量留白,给人无尽想象。

清王翚《桃花渔艇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王翚《桃花渔艇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又或者,像吴伟业《桃源图》那样,只有大片的农田、村庄及环绕其间的桃林和小丘。生活在这里的人,也许是农人,也许是高士,也许就是画家自己。

清吴伟业《桃源图》局部

至今留存于世的桃源画,大多是这种亦诗亦画的文人之作。他们徜徉山水,从自然的闲适走向心灵的闲适。恰如苏东坡所说:“山川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种诗意的栖居,以隐逸为名,求得一个高蹈雅趣的自在。

兄弟,修仙不?

从闲隐到仙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最先染上仙气儿的,是桃花源中的花花草草。史学家吕思勉说:“古人于植物多有迷信,其最显而易见者为桃。”

与桃有关的仙化,给桃花源加入了宗教式体验和遐想,不仅风物旖丽,而且神奇诡谲。比如,《西游记》里九千年一熟的蟠桃,能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试问,谁能不被勾得心动?

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也变成了“园林满芝木,鸡犬傍篱栅”。灵芝乃瑞草,历来是求仙问道的吉物。

明仇英的《桃源仙境图》局部天津博物馆藏

仇英的《桃源仙境图》是“仙隐”的最好阐释——远看白云缥缈、峰峦起伏,亭台楼阁似隐似现,近处奇松虬斜、夭桃掩映、流水潺湲而下。

就在这片幽秘的松林深处,三位白衣高士席地而坐,一人抚琴,一人倾听,一人兴之所至、和乐起舞。此一境界,恬静、出尘、虚无,似乎摒弃了一切世俗欲望,叫人禁不住发问:不是神仙,何以在此生存?

明仇英的《桃源仙境图》局部天津博物馆藏

而以“探洞寻幽”为切入点,既契合故事原型,也暗合了道教中“洞天福地”之意。

明仇英《桃源图卷》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阮郎的艳遇

《太平广记?天台二女》记载了这样一段艳遇: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因为走得太远不能返回,就以山上的桃子充饥,那桃子极鲜美,吃几个就能饱腹。他们沿着桃林里的小溪走啊走,遇到两名美丽的女子,邀请他们共度良宵,极尽缠绵之事。

桃林中,草木常春、百鸟啼鸣。一晃半年过去,二人不免有思乡之苦,便不顾女子挽留、执意回乡,孰料,家中早已过了七世。更悲催的是,他们回到天台山,发现洞府、桃林、仙妻也不见了……

中国古代四大仙凡相恋故事之刘阮遇仙

故事很香艳,叫人很妒羡,天台山也成了人们心中的“爱情桃花源”。后来,这段“桃花债”固化为一个宋代词牌——《阮郎归》,又叫《醉桃源》。

天台山之桃源坑(左)

天台八景之桃源春晓(右)

历史上,每逢衰乱,文人们有志难酬,又不甘心潜修佛理、安于寂灭,对个人生活的追求反而更加强烈。与其直面无望的现实,他们更愿意在虚幻中寻求一丝慰藉。

仙凡之恋,超脱时空限制,是禁忌也是破茧,是求仙也是艳遇,俘获了上至贵族文士、下到市井勾栏的所有阶层,瑰丽浪漫、令人神往。

明唐寅《桃花坞写生图》局部私人收藏

《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对于桃花源中的爱情,古代“市隐”第一人沈周更坦率一些。这位性灵之子,一生不慕仕宦,在自己打造的桃花源里,隐得最悠哉、最不纠结。他扯掉“仙凡之恋”的噱头,以知天命的年纪、手持一壶小酒,正大光明地旁观年轻人的恋爱:

妾在船头偷看郎,郎骑白马好风光。

锦样荷花三十里,中间一对紫鸳鸯。

——沈周《西湖竹枝词》

这种不事雕琢的人间爱情,直白、世俗,却本真。

桃花源的初心:农家乐

重温《桃花源记》,我们会发现,这些亦诗亦画的桃花源图,与故事原型早已相去甚远。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哪有高士与桃仙,分明一曲“农家乐”!

南宋马和之《桃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与陶翁较近的唐宋时代,一些桃花源图还保持着对原作的忠诚。比如,这幅马和之的《桃源图》:三五成群的农人们,有的与渔人对话,有的喝茶聊天,有的正在下棋,还有野花青草、农田茅屋、耕犁的牛、自由自在的鸡群、对着主人撒娇的小花狗……

宋李唐《四时山水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四时山水册》亦是如此:参天大树、朦胧远山,点缀着星点桃花。简陋的草舍前,农人们聚在一起,身穿布衣、席地而坐,以瓦罐盛食,一派和乐的农家生活场景。这些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桃花源图,传达的是一种抱朴归真、恬然自安的思想境界。

当下的都市,“宜居”尚在探索,“可游”更是奢侈。我们想逃去心中的桃花源,又不愿逃、不舍得逃、无处可逃,只能郁躁地抱怨:桃花源已死。

其实,在古人笔下,桃花源也不是完全隔绝的“孤岛”,那恬美舒适的花花世界,也非供一人独享,恰如施肩吾所云:“夭夭花里千家住”。

明仇英《桃源图卷》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也许,桃花源也可以就在我们身边。它是清早渐散的晨雾、午间休憩时一缕茶香,是枝头的春萼、银叶上跳动的日光,是窗外偶尔掠过的白鸽、等你回家的猫咪和狗狗……

与其寻找物化的逃离,不如画一幅心上的桃花源图,还是那句老话: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附:史上最全桃花源图大赏

宋李唐《四时山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陈居中《桃源仙居图卷》私人收藏

元钱选《归去来兮辞图卷》局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文徵明《桃源问津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蓝瑛《桃花渔隐图》北京博物院藏

明蓝瑛《桃花源》檀香山艺术学院藏

明唐寅《桃花坞写生图》私人收藏

明杨忠《桃花源图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明陆治《桃花源图》

明钱毂《桃花源图卷》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明仇英《桃源仙境图》天津博物馆藏

明仇英玉洞仙源图故宫博物院藏

明周臣《桃花源图》苏州市博物馆藏

明佚名(旧传赵伯驹)《桃花园图卷》美国波士顿艺术馆藏

明丁云鹏《桃源图》上海博物馆藏

清*耀《桃源图卷》

清石涛《桃源图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清*慎《桃花源图》局部安徽省博物馆藏

清王翚恽寿平《桃源图》私人收藏

清吴谷祥《桃源图》

清王原祁《桃源春昼图》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清查士标《桃源图》局部美国堪萨斯美术馆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订阅“书画”艺术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