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叶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书无尽绿以植物为主角的江南风物志 [复制链接]

1#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536620.html

《无尽绿》是一本以植物为主角的江南风物散文集,涉及回忆、考证、风俗与工艺。书中写到采茶、养蚕、莲市、西湖香市、清明果、乌米饭、木莲豆腐、梅子酱、桂花糖、小巷子里的麻糍与葱包烩……从植物写到吃食,从季节写到风土,从手作写到思想,阅读过程中让人想起,生命是如何流转,时间是如何流逝,一代代人又是如何在大地上留下一些痕迹的。这是一本现代江南风物志,但并不可当成一本闲情读物来看,它能让人不经意间心生触动,眼底泛起一点温热的波澜。

作者宋乐天生于绍兴,现居杭州,是一位地道的浙江风土的观察者与记录者。宋乐天本业为传媒研究,爱好广泛,尤钟情于植物分类学、民俗与手工艺。业余时间多用来野游与做手工。她的作品因其来源于自然又贴近生活而在豆瓣和微博上拥有高人气,在她为数不多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她时常走入山林,将身边的一草一木都记录下来;也将身边植物作为手工活的灵感,制作出美丽雅致的作品……对物候节气的敏感,让她能将自然之美转化为日常生活细节的精致恬适之美。

江南的无尽绿意

宋乐天最初想到的书名是“两山青”,源自林逋的词作“吴山青,越山青”,意指吴越之地,与这本书所写的浙江风土相符。后来她说书中内容以植物为主角,而她为书中文字拍摄的照片给人的感觉就是“绿”。“绿”与宋乐天的文字和摄影之间,存在着一种值得深味的关连。四季的花草果蔬更迭、山水深浅交替、阴晴风雨变幻,都被她的眼和手用相机记录下来,因此给人的印象,的确是无尽的绿意。

提到江南之绿,最为人称道的便是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据说是更换了十多个字之后的结果。正是这一个“绿”字,点出了江南四季的精髓,在人们心目中勾勒出一幅秀美的江南春景。灵动而鲜活,盎然而舒畅,跃然纸上,令人神往。绿色是植物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色彩,早在远古,绿色的环境意味着充足的食物和水源,对绿色的积极感觉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融入大脑,无尽的绿,是江南的绿,也是生命的绿,代表着清新、希望、舒适和安全之感。

从《诗经》的男女采撷荇菜、飞蓬、蒌蒿等吟咏爱情到《离骚》的屈原饰以辟芷、秋兰、申椒喻高洁,古人自然而然便把朴素的情怀寄托于植物上。然而,在这个时代最缺乏也最易引起人心中的感动的,也是这种人和植物的联系。在宋乐天的笔触下,这些平时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植物竟是如此美妙。这些用作食用、染色、酿酒、泡茶的植物,除了富有生机也富有灵性,如同小精灵一样流连于乡土风俗中,让人爱上了江浙风物,在无尽绿意之中感受自然的馈赠与美好,

观察和记录由时光引发的乡野记忆

对于乡村出身的人来说,喜欢亲近花草树木,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并不是所有乡村出身的人都具有这样的敏锐的观察,多数情况其实刚好相反,他们迷失于其中,将所有家乡遗传的惯常当作天性。这里有一个矛盾的要求:既身在其中对其有着深深的眷恋感,又能抽身于外,把乡土作为一个客体来观察。而宋乐天却做到了。她在“青与清明果”一节中写到“节气与节日,首先引发的是乡野的记忆,而尤以清明、立夏、端午、中秋为甚,它们各有其对应的草木与饮食:青、清明果之于清明,乌饭树叶、乌糯米饭之于立夏,箬竹叶、艾草菖蒲、粽子之于端午,桂花、桂花糯米藕之于中秋。这些草叶木花,初初看,是为着染色、制糕、闻香;实则在抽象的层面上,称得上是相应习俗仪式中灵魂性的部分。”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被隔绝于自然环境中,不识花草鸟兽不辨时令物候。与之相对的,害怕失去时间秩序感的都市人,逐渐建立专属于城市的节令和习惯,比如朝九晚五,比如年假,比如“双十一”。城市的绿色是一排排修剪整齐的行道树,还有那超市里玲琅满目的反季节果蔬……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物候条件指向,千城一面的背后也包括植被景观的同质化。书中提到这些代表着本地时序节令的草、叶与花,在异乡生活中的缺位,打破了人身上那些由乡俗造就的惯常,带来了不适感,牵连出种种情思。故乡那些季节性的花草,此时也便化身为故乡的象征,时刻撩拨着人们的思乡之情。

多数的人,假如没有辨花识草的兴趣,关于春的消息,一般不会通过具体而微的一两种草叶来获得,而总是从宏大醒目处——由草的群体、无数的新芽组成的连绵的绿意,大面积的花田,繁艳的花树来得到提示。只有那些偏安于绿野一隅的“隐士”,才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切身感知。

重建植物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虽说这是一本分享江南风土的博物类型的风物志,但是在岭南人看来,感觉并不陌生。江南与岭南地区有着相似的天然物候: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沿海平原与小丘陵交错地带,这些决定了两地植物的类型分布、开落时序等有着相似性。而书中更可贵的,是提供了以一种观察风物的视野和动手实验的方式。

根植于自然事物的乡野风俗往往是不好考证的。宋乐天问妈妈,“竹叶青是什么样子?”而她指到一个要点:它的叶形与竹叶相近。一年又一年过去,从未看到过实物。这些日常对话是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的。然而各地风物名称受方言的影响,有变音、变调或者异名等可能,加之缺少图像,只凭前人经验的口口相传始终难以还原其风貌,宋乐天说生活在这变化极速的时代里,终归还有着历久不变的物和事,使后来的人得以与先人的生命建立起联系;也使代代的同乡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得以寄托共通的光阴与回忆,留下存在的痕迹。所以风俗需要考证,工艺也需要探寻实验,而这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家乡风土的追本溯源。

所以宋乐天想做一个专注的手工艺者。她心灵手巧又肯下拙工夫,就算是日常游戏之作:竹灯、香包、花笺、草木染……都精巧、实用而美丽,有独此一份的灵秀。她在制作木莲豆腐时,就对原料薜荔进行了来回的选择与实验。这些颜色因是天然生成,关联着不同植物材料并非显而易见的特定属性,使人一看之下,对自然的奥秘和人的巧智,都能有一种切身的体会。

周作人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那一点“游戏与享乐”。这其实是一个很显浅的道理。妈妈顺应时节制作糕点时,受到这些气氛感染的孩子,总是忍不住自己也要参与到创作中来,捏出来两三个“四不像”,助长长辈的笑谈也自娱自乐一番,这就是“游戏与享乐”。祖辈相传如薪火,纸上得来似人提灯,亲身实践如鱼饮水,所以宋乐天在通过手作去探寻和重建各种植物与人们生活曾有的关联,在制作竹灯、乌糯米饭、鸭拓草染织、养蚕、摘茶这样的劳动中,收获人生的趣味,这是成人式的“游戏与享乐”。和以往不同,对居住在城市里的新一代人来说,现在农业、园艺和手工都不是一种职业,而更多地意味着一种原始的,回归自我的生活方式。

文|林玉清编辑|夏觉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