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1、草书分为大草、小草、章草
2、“三绝”是李白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草书
3、今草是章草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4、傅山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5、“颠张醉素”是张旭怀素
6、《急就章》又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
7、*庭坚回忆说:“我学书三十余年来,师从周越。后又师从苏舜钦学书,始得古人笔法之妙。晚年的墨迹《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
8、列举五个明末清初的大家张瑞图*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
9、张芝字伯英,代表作《冠*帖》
10、列举《十七帖》中的四个帖游目帖、远宦帖、初月帖、寒切帖、行穰帖
名词解释:1、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2、一笔书:指汉字草书。草书体势似一笔写成,故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简答:
1、王铎草书的主要来源?王铎对草书的贡献?
来源:①他的书法功底极深,数十年,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悉备。他注重学习传统,认为“书不宗晋,终人野道”。②楷书师法钟繇,又学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既端正庄重,又显灵气俊逸。行书草书最为世人所重,行草书宗法“二王”,后得力于宋米芾,其手卷苍劲跳跃,布势连绵,变化神出。
贡献:①巧妙地利用“涨墨”之法增加书作的艺术效果,使墨色的变化强烈,显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笔墨趣味,从而促进了以后对焦润枯湿墨色技巧的探索与应用②以“二王”为家,常运用“二王”的笔墨章法,加以变异,形成雄强恣肆的个人风格,其艺术功效最突出的是“一笔书”③巨帧长轴的书法作品兴起于明末,巨帧长轴表现的特性与草书的表现力相契合,把小字变成大字,为书法创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董其昌草书的特点?
①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笔精到,能始终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②其许多作品行中带草,有的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论述题
论述:如何理解“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结合你对草书的学习,谈谈对其的认识?
①草书不兼具楷法,似乎近于单调拘谨;楷书不参入草意,殊不免失去“尺牍书”流动的风味。楷书的形体由点画构成,它的精神由使转表出;草书的精神寄托在点画之中,它的形质由转折呼应来体现。草书的使转写不好,便不成样子;楷书欠缺点画功夫,还可以粗糙地书写成文。
②书法传递给人的信息,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比如,“横平竖直、铁画银钩”,是关于物质的描述;“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则是出自精神的形容。在这句话里,“形质”显然是指书法的物质形式,从字面上直译,“形”就是“形态”,“质”就是“质地”,这都是指具体实在的笔画、线条和造型而言;“情性”,可以理解为“情感”与“性灵”,当然这是精神方面的相关表述。这“形质”和“情性”,一实一虚,有形有意,这就构成了书法的完整内容。但是,毫无疑问,物质总是第一性的,精神的作用,必须依据物质的存在才能发生效应。也就是说,“虚”要依附于“实”才起作用,“意”只有通过“形”才能传达和接受。
③对于书写的人来说,要想用楷书或草书表达各自的神韵(情性),就必须在基本的形式特征上把握它们的“对立”和不同。在“形质”上,楷书重点画,草书重线条,这两种书体因其运笔方法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结果,这既是它们存在形式的外化特征,也是各自传达情性的内在途径。在程度上说,使转对于草书是关键;而“点画”对于楷书,可以选择的范围就相对宽容得多。
④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书法都应学习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灵活运用,方能进入书法欣赏之堂奥。
⑤书法中有平动和圆转之分,用笔和结构以及大小章法都是如此的,自然而然随笔势而生变化,以用笔规范结构,以结构约束用笔,方为上品。(适当减少数字)
简答:1、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大草、小草之分。
2、草书的由来.如何产生的?
产生: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
3、行气: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一般要求笔断意连,联缀成行,积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书写中,既有变化,又能和谐
4、使转与点画:使,就是运笔有上下左右之别;转,即行笔的转折呼应;使转是在书写时点画随笔法的曲转而运动,使线条多为圆弧形。点画: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传统所说的点画,就是指书法艺术的造型材料线条。这种线条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表现形态之一。
5、涨墨法:涨墨应属于润墨,但又和润墨有所区别,涨墨含水量比润墨要多。用涨墨的笔法书写后,墨迹并非墨色与水色分离,而是墨色呈现出有晕化感觉的一种笔法。
7、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6、谈谈实临与意临?
①实临:是通过用笔,点化和结构,在现古人的风貌,比较尊重原碑帖的面貌。意临:是带有主观改造意识的临摹,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对古人作品的一种再发挥和再创造,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创作方法。②正确对待实临和意临、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实临与形似对等,意临与神似一致,但也不完全等同。实临与意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碑帖有别,帖为墨迹,宜采用实临,取法碑,笔者则认为主要在结体方面,本身就存在再加工的痕迹,可采用意临;二是同书家主体自身水平大有关联。③如果是刚刚起步入门的初学者,徒守其貌纯属正常,误差太大,反而不正常;如果是已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书家,临摹中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自己的个性痕迹,这才是真正的意临
7、谈谈大草的线条美?
①“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美,尤其是草书中大草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
②大草线条的力感给人们以美感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显得劲健而有活力,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
③大草线条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写大草时情绪的变化使得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线条美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
④大草线条的节奏感,大草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有音乐的旋律,这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8、古诗四帖的艺术特征?(“五色笺”)
①在用笔上,此帖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渲泄,笔致有节奏的忽重忽轻,线条随意流走,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独具“锥划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合谐组合,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雄伟壮阔的画卷。
②在结体上,体势是书法结体和用笔的综合形象,也是书法艺术区别于写字的本质特征。草书《古诗四帖》的体势变化非常丰富。大部分字的取势都是以敧斜为主,但字的重心居中,正襟危坐。体势变化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作者在狂草结体运笔方面千锤百炼,出神入化的魅力。
③在章法上。草书《古诗四帖》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疏密的安排变化自然,行与行之间的穿插错落恰到好处,通篇行气贯通、格调一致,参差错落,跌宕起伏,字字如龙似马,云烟缭绕,倏忽千字,上呼下应,左驰右骛,犹如一幅变幻莫测、多姿多彩,自然天趣的画卷。充分体现了张旭草书纵横捭阖,豪放沉着,势如破竹,奇峰自出的面貌。名解:1、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2、一笔书:指汉字草书。草书体势似一笔写成,故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3、涨墨法:涨墨应属于润墨,但又和润墨有所区别,涨墨含水量比润墨要多。用涨墨的笔法书写后,墨迹并非墨色与水色分离,而是墨色呈现出有晕化感觉的一种笔法。
8、谈谈大草的线条美?“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美,尤其是草书中大草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大草线条的力感给人们以美感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显得劲健而有活力,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大草线条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写大草时情绪的变化使得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线条美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大草线条的节奏感,大草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有音乐的旋律,这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注:
此资料为“树草的种子”费力整理的。欢迎大家前来学习指导,不敢保证全部考到,但是自信一定会考到!!!最后祝大家考试大吉!暑假愉快!
8、古诗四帖的艺术特征?(“五色笺”)在用笔上,此帖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渲泄,笔致有节奏的忽重忽轻,线条随意流走,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独具“锥划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合谐组合,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雄伟壮阔的画卷。在结体上,体势是书法结体和用笔的综合形象,也是书法艺术区别于写字的本质特征。草书《古诗四帖》的体势变化非常丰富。大部分字的取势都是以敧斜为主,但字的重心居中,正襟危坐。体势变化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作者在狂草结体运笔方面千锤百炼,出神入化的魅力。在章法上。草书《古诗四帖》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疏密的安排变化自然,行与行之间的穿插错落恰到好处,通篇行气贯通、格调一致,参差错落,跌宕起伏,字字如龙似马,云烟缭绕,倏忽千字,上呼下应,左驰右骛,犹如一幅变幻莫测、多姿多彩,自然天趣的画卷。充分体现了张旭草书纵横捭阖,豪放沉着,势如破竹,奇峰自出的面貌。
1、王铎草书的主要来源?王铎对草书的贡献?来源:他的书法功底极深,数十年,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悉备。他注重学习传统,认为“书不宗晋,终人野道”。楷书师法钟繇,又学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既端正庄重,又显灵气俊逸。行书草书最为世人所重,行草书宗法“二王”,后得力于宋米芾,其手卷苍劲跳跃,布势连绵,变化神出。
贡献:巧妙地利用“涨墨”之法增加书作的艺术效果,使墨色的变化强烈,显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笔墨趣味,从而促进了以后对焦润枯湿墨色技巧的探索与应用以“二王”为家,常运用“二王”的笔墨章法,加以变异,形成雄强恣肆的个人风格,其艺术功效最突出的是“一笔书”巨帧长轴的书法作品兴起于明末,巨帧长轴表现的特性与草书的表现力相契合,把小字变成大字,为书法创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董其昌草书的特点?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笔精到,能始终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其许多作品行中带草,有的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1、《古诗四帖》:相传张旭所书南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的《刀式步虚词十首》中的二首,后两首为的《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狂草,色彩相间的纸地十分醒目,其古厚的底蕴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相传,这是东晋至南朝时期书法用纸的品种,古称“五色笺”,唐时还有少量使用,以后就不多见了。此帖曾经宋宣和内府、明华夏、项元汴、清内府等收藏,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明董其昌定为张旭。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此幅草书,笔法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一泻千里。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倏忽万里,而又不离规矩。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2、《自叙帖》:怀素书。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苏舜钦补。帖前有明李阳冰篆书引首“藏真自序”。文中记叙其学书的经历,以大量的篇幅述及当时名公的赞语。从笔法来看,线条圆劲流畅。粗细对比不大。即有提按,也服从于使转。故整篇精神外发,灿然一片神机。前面三分之二的篇幅,作者神闲气定,笔走龙蛇,有行无列,潇洒自如,尽显狂草书法简省、通透、快捷、灵动的气质。
笔法上,改以师承篆籀,多圆势,尤擅长曲转缠绕笔法,纵横捭阖,变换多方,松紧俱宜,迴环矫健。用笔翻转跳动,随势参差,确实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结构,与二王、智永相比较,承传之处甚多,文中相同的字不少,结字均大同小异,由于行笔过速,少数字并没有完全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简省,“草乖点画”之处未能避免;再看章法,整幅作品,章法体势之新颖,可谓前无古人,且大小字参差错落,形成章法变化不羁之感。
3、《诸上座》:*庭坚所书。藏故宫博物院。内容为其友李任道抄录的五代《文益禅师语录》。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在《语录》后*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四、“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段书论出自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此书论文段大意为:“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以称的上古今独绝。但是二王还不及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美。”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起,妍美格调也是随世俗变化在更易。虽然书契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风尚的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君子的风度。”
此段书论从书家书法的角度论述,否决了书法要可以追求“古质”,认为书法由实用功用逐步转化为艺术功用,不断随着时代和风尚的发展而发展,是必然的。书法与世间万物皆然,由朴质流于妍美,不必拘泥于古,也不宜泥于古,只要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可以。同时,主张“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能写出文雅高明的书法。
注:
此资料为“树草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