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叶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房地产跟投简史有人年收入过亿,也有 [复制链接]

1#

自年房改以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就像一条大江大河,一路奔涌向前,中途激起的任何一朵浪花,都有很多值得说道的故事,比如跟投。

其从万科正式推出至今,不过短短5年的时间却已经走完了萌芽、高潮的阶段,进入成熟平稳甚至反思期。它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狼性,推动尝鲜的企业飞速发展,缔造了员工年收入过亿的神话,引得效仿跟进者如潮。然而,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去年以来,其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部分跟投者出现亏损,员工对强制跟投有抵制情绪,跟投可以解决打鸡血的问题,但却不能解决质量问题,公司股东还对跟投者分走太多利润感到不满……

进入年,一二线城市开始有回暖的迹象,但三四线却开始显现疲态。今年,一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当年,跟投正是在市场比较疲软的时候横空出世的。现如今,应该如何用好这一武器?回顾跟投的历史,或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

01

起步阶段

跟投稳定了人心

激发了狼性

前年,明源君问一TOP30房企的总裁,为什么他们公司不搞跟投。他说:其实我们十几年前就在做了,而且发了文件,当时有十几二十个项目,员工可以选择性跟投……年,公司拿出了10%的利润给大家分红。

该房企总裁告诉明源君,当时公司也给员工的跟投资金加杠杆,而且不收员工的利息,即便员工中途离职了,属于他的收益,照样会打到他的卡上去。

这是明源君了解到的,中国最早施行跟投的房企。只不过,当时并未将这一做法称之为“跟投”,当年的文件也早已不见踪影,所以,其不能被公认为是房企跟投机制的开创者。最多只能算作是房企跟投的一个雏形。

房企真正的跟投,始于年。

此前的年,传统房地产行业多个指标均创下历史纪录。当时,包括任志强在内的房地产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年13亿平方米的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标志着住宅开发的规模已达到或接近顶峰。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的下滑,更加强化了大家的这一认知——房地产需求高峰已过,趋势无法逆转。

▲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情况

与此同时,那会互联网思维、O2O、共享经济大热,毛大庆等传统房企明星职业经理人纷纷辞职,投身于创业的热大潮之中。

当时,正在万科担任项目总的韦前途(化名)也蠢蠢欲动。当年,他是冲着万科的理想主义和大哥地位投身于万科的,并且一路从一个新人做到项目总。每当跟人说起自己的工作和公司,总是满满的骄傲感。可是,那时万科的理想主义已慢慢变淡,内部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更重要的是,上升的通道越来越狭窄。眼看着万科的大哥大地位岌岌可危(,绿地销售额超越万科,终结了其连续9年保持行业龙头的神话),行业前景迷茫,韦前途急切想换工作……

因为在年薪资改革之前,万科除奖金外的固定薪酬水平大致在市场的50分位,即总体排名竞争力较差。公司薪资与职级挂钩,职位不变,意味着薪资也涨不上去。韦前途已经等升职一两年了,但是,因为其所在的地方职位有限,而领导既没升又不走,导致他的职级升不上去,薪水自然也就涨不上去。

他同事一开年就跳槽了,职位和薪水相比之前都涨了一大截。这让彼时的韦前途心里特痒痒。

但最终韦前途没有走,因为公司紧接着就推出了跟投机制。

万科于年3月28日召开第十七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项目跟投制度的议案,对于年4月1日后所有新增项目,除旧改及部分特殊项目外,原则上要求项目所在一线公司管理层和该项目的管理人员(经理级别以上),必须跟随公司一起投资,除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外的其他员工可自愿参与跟投。

这么一来,意味着只要跟投了,项目干得好,就可以参与分红。行业情况不明朗,呆在万科这样的大公司还是比较靠谱的。

就这样,万科推行的跟投机制稳定了一部分像韦前途一样人,虽然仍然有不少骨干离开了万科,比如韦前途的同事李子木(化名)。

同年,10月起碧桂园将原有“成就共享”的激励计划升级为“同心共享”,要求所有新获取的项目都要采用跟投制度。

当时,这两个巨头的该项举措,引起了业内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