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s://m.39.net/disease/a_8228449.html 8月25日晚,《张岪与木心》新书首发式现场
年,陈丹青、木心,先后赴美,在纽约地铁相遇,此后亦师亦友,近三十年。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集结为《张岪与木心》一书。
上周末,8月25日晚,陈丹青携新书做客单向空间杭州店,分享了与木心的文学往事。
本场活动是“回到文学:木心先生重启写作三十五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年,客居纽约的木心恢复写作,在三十五周年之际,理想国联合木心美术馆、单向空间、新京报文化客厅、凤凰网文化,向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浙江籍写作者之一致敬,在8月24、25日两天内,包括陈丹青在内的十数位作家、学者,齐聚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展开了多场对谈与讲演。
作为本次系列活动的压轴活动,在新书首发式上,陈丹青和我们分享了他记忆中35年前中国大陆的文学景观,80年代在纽约初读阿城、王安忆作品时的震惊,亦分享了年的一份“秘密”:
“现在想想很奇怪,很好玩:年,我远远听说一大帮同辈人正在闹腾文学,同时,在我眼前,有位老头子刚刚恢复写作。对我来说,二者都是新人,热乎乎的,照木心的说法,像是刚出炉的大饼。我似乎享受着什么秘密,心里想:嘿,我也认识一个作家,你们都不知道!”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木心恢复写作后的文学经历:从35年前恢复写作,到台湾发表作品引起彼岸文坛震动,到并非顺利的大陆出版过程,到身后的读者愈众,达至九零、零零后。但木心个人的历程,除了年份重合,与新时期文学完全不交集。在陈丹青看来,木心的这种孤绝、局外:“不全是外界和历史的缘故,而是,如果我没说错的话,出于他自己的安排和选择。这一选择,非常明确、固执,而且持久。他没有寄过一份稿子给此岸。自从三十五年前恢复写作,他就决定完整地、彻底的,仅仅做他自己,再名分上竭力保持‘一个人’。他最简单的一念,我知道,是不要和大家混在一起。”
我们印象里沙龙活动中的陈丹青,往往自由挥洒,但一谈起木心,他就会变得郑重,为了此次活动,他提前许久准备了长长的讲稿。今天我们把讲稿原文分享给各位朋友,亦附上活动现场视频——
视频中的陈丹青,虽然大体照稿念,但也有许多溢出讲稿的部分,演讲完后,他亦邀请青年作家绿妖一起,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与现场众多读者展开互动,对比着讲稿原文看,不失为一种新的体验。本文由单向在杭州(ID:OW_hangzhou)和理想国联合首发。
遥远的局外
文:陈丹青
谢谢诸位记得木心恢复写作35周年。我相信,除了文学专家,其实没人关心作家的写作周年。今天的木心读者略微增多了,但我不认为哪位木粉会确凿记得:35年前他开始写作,并认为那是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们只是借题发挥。发挥什么呢?我来讲点我和木心的往事吧。如果咱们去掉这35年,一起回到年,就比较好玩,比较有话说……在座八零、九零后不会有感觉了,四、五十岁以上的朋友应该记得,年,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高潮。
倘若我没记错,起于年,甚至年,后文革第一代作家和诗人接连登场。除了三零后的张贤亮,大抵是四零后与五零后。譬如刘心武、路遥、高行健、北岛、芒克、多多、张抗抗、张承志、冯骥才、韩少功、王安忆、梁晓声、贾平凹、史铁生、何立伟、马原、张炜、残雪等等。
年,两位稍稍迟到的作家一鸣惊人:阿城、莫言。我记得,李陀特别以年——也许是年——为专题,写了专文,描述以上文学壮观。到八十年代末,六零后作家余华、苏童,脱颖而出。以上名单肯定有所遗漏,但以上作家都能在电脑字库中立即找到全名。
除了阿城和王安忆,迄今我几乎没读过以上作家,只记得年出国前,被刘心武的中篇《立体交叉桥》深度震撼,以至从杂志上撕下小说页码,带到美国。那时,我和星星画会的阿城做了好朋友,哪想到几年后他将扔出惊人的小说。年,我认识了来美访问的王安忆,我与她同届,仅只初中程度,居然有人写小说,我很惊异,满怀感动读她的长篇《六九届初中生》,之后通信十余年,读她的新作,如今,她已是祖母级作家。
阿城(左)与王安忆(右)
总之,以上作家持续出书时,读者可能多于今天的网络粉丝量。西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