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李云舒吕佳蓉视频制作蔡艺芃尹雪诺
图为“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段学锋摄
图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展出的氢燃料电池车,该车将服务于北京年冬奥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作为我国“十四五”初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从筹办之日起就把“绿色办奥”放在首位,在场馆规划、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方面,处处落实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绿色低碳的中国样本。
前几天,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下了一场暴雪。极端天气给赛区提供了“备战练兵”的最佳时机。正值“相约北京”雪橇国际训练周,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余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参加此次国际测试活动。运动员们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雪游龙”中滑行,晶莹冰雪与动感运动尽情交织,分外妖娆。
“山林场馆、生态冬奥”是延庆赛区核心的设计理念。作为北京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延庆赛区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始终坚持“绿色办奥”理念,严格落实各项生态保护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扰动。随着冬奥会脚步的临近,延庆赛区正向世界展示一幅“体育与生态共生”的美好画卷。
现代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和谐景观,“最大的地标就是这一方青山绿水”
随着大雪降下,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银装素裹,宛若仙境。距离冬奥会开幕还有不到90天,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来到延庆赛区,最大的感受是被大自然环抱着的身心畅快——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飞腾于山脊之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由小海陀山顶向山谷蜿蜒而下,延庆冬奥村铺展在山谷东侧的台地之上。崇山峻岭之间,建筑分散布局,与山景交相辉映。
在“山林场馆、生态冬奥”这一理念指引下,从延庆冬奥村到高山滑雪中心,再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生态”元素贯穿于方方面面。正如延庆赛区总规划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所说,“延庆赛区没有地标建筑,最大的地标就是这一方青山绿水。”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位于延庆赛区西南侧,依托小海陀山天然山形建设。这里将承担北京冬奥会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的全部比赛内容。由于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又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这是世界第十七条、亚洲第三条、中国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全长米,垂直落差米,由16个角度、倾斜度各异的弯道组成,包括非常少见的°回旋弯。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是最具观赏性的冬奥项目之一。承担这一项目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垂直落差约米,坡面长度约米,海拔米的山顶出发平台,远远望去,仿佛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运动员滑行时也犹如飞燕驰雪,因此被称为“雪飞燕”。这是国内首个符合冬奥标准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总占地面积.4公顷,共设有7条雪道,全长9.2公里。
“无论是冬奥村还是‘雪游龙’‘雪飞燕’,在进行设计时,我们一方面要丰富运动员的参赛体验,另一方面要最大化地减少对于整个区域环境的扰动。我们希望实现建筑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这也是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办奥理念的具体实践和探索。”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进告诉记者。
小海陀山脚下,有一片古意盎然的“小山村”。与常见的奥运村不同,延庆冬奥村采用依山而建的半开放式建筑,展现了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在冬奥村中间区域,小庄科村遗址被保留了下来。记者了解到,在规划设计冬奥村时,建设团队将村落遗址进行了修缮,形成了冬奥村的核心景观。
在延庆冬奥村建设过程中,遵循“节俭办奥”的理念,很多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翻新利用。用于运动员公寓建筑外墙的“石笼墙”装饰,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设计出的。记者了解到,“石笼墙”是用建造过程中开挖出来的天然石材进行破碎填充而成的,不仅古朴精致,而且节约建材。
“在材料方面,我们尽量多地使用装配式的材料,减少在现场大量打混凝土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步骤。例如,一些建筑的钢结构是在工厂加工好后,再到现场去组装的,尽可能减少在现场的工作量。”罗进介绍。
环保理念,无处不在。延庆赛区还是一个水资源全部实现自我收集利用、全部净化再利用的“海绵型赛区”。“整个赛区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水分,让山上的水土不再流失。”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解释,赛区的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经过整体化设计之后,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修复工作耗时6年,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赛区内人和环境的长期和谐共存打下基础
最高海拔米,最大坡度约70%,无水、无电、无路、无通讯信号……延庆赛区的建设难度无疑是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中建设难度最大的。从“四无”赛区到场馆林立,建设者们付出了数不尽的汗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风光背后,更离不开生态修复的努力。
作为北京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首都生态涵养区,延庆被选为冬奥会赛区之后,如何在生态和奥运建设之间达到平衡,成为了一个难题。
“申奥成功之后,相关林业、水土、生态方面的专家就先期开展了本底调查,对赛区内动植物的分布、种类和数量以及土壤、水文等关键数据进行摸底,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刘利锋表示,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始终。
6年来,延庆赛区建设者克服种种困难,从生态调查到保护标准制定,再到严格实践,将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延庆赛区的生态修复工作也成为了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
据了解,为了避免大量土方开挖,延庆赛区的设计采用BIM技术,建立赛区整体山地环境虚拟模型,场馆和地形贴合,顺着山势布局,尽量平衡土方填挖,减少渣土外运。罗进还与同事们对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原排洪疏水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将截洪沟与技术道路相结合,大幅降低了截洪沟长度与混凝土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扰动。
罗进告诉记者,延庆赛区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工程避让、工程减缓、工程补偿”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每一棵树在施工中受到的不同影响,“一对一”定制保护方案,分类采用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全方位的保护措施。截至今年6月底,赛区已经全部完成了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栽植乔木6万余株,灌木有60多万株。
山区表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土壤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种子库,不仅可以快速恢复原有植被,而且避免了外来生物的入侵。据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景观工程师赵瑞勇介绍,他们对施工过程中剥离的表土进行了“全手工”回收。“延庆赛区共计剥离表土8.1万立方米,这些表土现已伴随生态修复工作全部回用,成为海陀山快速恢复原有生态的关键因素。”
延庆赛区在动物和栖息地的保护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在设计中,建设者充分考虑动物活动的特点,结合施工建设形成自然空间,设置建设了多条动物通道和动物栖息地,最大程度维持野生动物生存空间。今年以来,延庆赛区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多种野生动物照片,证明物种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
罗进告诉记者,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同样的设计理念,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我们不是做人为的造景,而是使景观尽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们行走于这片山林之中,可以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自然风景。”
“我们希望能让来到赛区的运动员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也希望他们能够体验到我们中国人建的世界一流的场馆。”罗进说。
当前,延庆赛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已经进入美化、优化、精细化阶段。“下一步,延庆区将以冬奥生态修复为样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擦亮生态底色,让‘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由蓝图变为现实。”延庆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荣说。
赛后利用工作已经做好远景规划,将利用“冬奥”名片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筹办工作的重中之重,周期长、任务重、要求高,要加快工作进度,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注重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注重实用、保护生态,坚持节约原则,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场馆的赛后利用。
在全面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同时,延庆赛区已提前对可持续发展做了远景规划。“我们将致力于把延庆打造成为国际滑雪旅游度假胜地,推进冬奥场馆附属配套设施功能转化,优化体育休闲度假功能,建设一批群众身边的冰雪场地,充分满足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冰雪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赛后利用负责人叶大华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冬奥会结束后的延庆赛区,逢滑雪季,这里将成为国际顶级雪上赛场和训练基地,并承担各项国际赛事,“赛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超级大回转和滑降项目的比赛赛道,将作为高难度赛段,为专业滑雪运动员提供比赛、训练和体验场所;回村雪道和技术道路将作为低难度赛段,向大众开放。”建设设计施工方、北京北控公司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冬奥会后,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西侧的平缓区域,还将改造出数条大众体验雪道,并建设一个大众滑雪场,供市民游客前来滑雪。距离不远处的延庆冬奥村赛后将作为旅游接待酒店使用,附近的西大庄科村也将提升改造为冰雪文化民宿地。
作为北京年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延庆紧抓年冬奥会对冰雪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大力发展冰雪体育产业。据介绍,目前延庆冰雪体育产业确立了“一轴两翼”的冰雪产业布局,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和体育科技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冰雪体育同培训、旅游、科技、赛事等板块联动互促,“冰雪体育+”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赛时,延庆赛区将向世界展示卓越风采;赛后,这里将成为一笔珍贵的冬奥遗产。重山之间,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当“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由蓝图变为现实,延庆赛区不仅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将满足后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