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叶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技续写绿色奇迹美丽中国老林场新变化
TUhjnbcbe - 2024/9/8 9:35:00

彭志杰在林场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操作设备。本报记者张腾扬摄

塞罕坝林海。人民网记者周博摄

编者按:今年7月1日,是修订后的森林法施行两周年的日子。两年来,各地各部门大力度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保护,并通过科学营林、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科技的力量守护着百万亩苍翠林海;在贵州长坡岭国有林场,森林为城市筑起了生态屏障,也为市民留出了绿色生活空间;在浙江长乐林场,林业资源变成经济优势,为当地百姓带去了好日子……荒山植绿,黄土地变了模样;科学绿化,也为老林场注入着新活力。即日起,本版推出“美丽中国·老林场新变化”系列报道,走近各具特色的老林场,感受老林场焕发的勃勃生机。

天上,卫星实时监测整个林场,每15分钟扫描一次,一旦出现火情,系统便会自动报警;

地面,坐在电脑屏幕前,可将浩瀚森林和广袤草原尽收眼底,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林场花草树木的安全;

林中,直径不到1毫米的小圆粒药剂被投射到树干上,能有效防治甲虫病虫害……

如今,塞罕坝百万亩苍翠林海,有现代科技时刻守护。

塞罕坝地处河北东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曾是一片荒芜。自年建场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截至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总经营面积万亩,有林地面积.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加强林业科研,开展森林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建设森林火灾及有害生物的智慧监测体系及治理技术体系,用科技力量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投入先进设备,构建防火护林体系

林场最怕的,是火灾。防火,靠的是几代务林人艰苦的付出。

“刚建场那些年条件差,基本上防火靠走、巡护靠瞅,再远就得骑马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护林防火办公室主任彭志杰回忆,山上设有巡护点,秋冬防火期得长期有人驻扎在冰天雪地里的地窨子里,“有些退休的塞罕坝老职工落下腿脚不便病根,与当年在冰天雪地里步行或长时间骑马多少有些关系。”

后来条件好了点,护林员可以骑自行车上山下山。林场老员工回忆,下山时坡度陡,骑着自行车得狠命刹闸,三两天便把闸皮磨没了。“现在防火配备了智慧先进系统设备,更高效,也让森林安全更有保障。”彭志杰说。

林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排列着数十组图像,时时监测全场情况。

“这是林火视频监控。”彭志杰介绍,全场建有视频监控点43个,均安装在铁塔塔顶等处,可清晰监测半径15公里的区域,监测覆盖率达97%。

每个摄像头前端都是“双光摄像头”,监测可见光和热成像。正说着,他指着一排黑白屏幕的监控画面说:“如果哪里有热点或出现火情,画面颜色会变成红色,一目了然。”

指挥台前,5块电脑屏幕一字排开。“这里不仅有卫星监测、烟雾雷达、视频监控系统实时发现火情,更有雷电预警监测系统预防雷击火。”彭志杰介绍,系统能准确标注出具体经纬度、时间、强度和类型。

彭志杰打开手机短信列表,最近阴雨天较多,手机隔三差五收到指挥中心发来的雷电预警,“系统收录了所有护林员、消防员及防火指挥中心人员手机号和人名。如果距离林场边界10公里以内范围出现雷击(接地雷),且强度超过50千安,指挥中心在预警的同时,会短信推送给附近的护林员告知位置和强度,当事护林员会及时赶赴现场,确认被雷击的点是否引起火情。”

据介绍,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的“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已实现了卫星、直升机、无人机、探火雷达、视频监控、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

更新营林理念,呵护森林生态系统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营林理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过去营林,是以保障林场木材采伐生产为主。”林场营林科主任国志锋介绍,如果针叶林的落叶松和阔叶林的白桦争夺空间、营养,要进行疏伐,会伐掉阔叶林,因为阔叶林经济价值低、产量也低,每亩林地产出木材价值是前者的一半。

但阔叶林对生态环境极为重要。树木种类多、森林生物多,抵御病虫害能力就更强,火灾风险也会更低。“多年的病虫害防治经验告诉我们,往往单一种类的纯林容易发生病虫害,因为相关昆虫缺少天敌。针阔混交林往往很少发生病虫害,正是因为落叶松的主要病虫害松毛虫的天敌绒茧蜂恰好喜欢生活在阔叶林中。”国志锋介绍。

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全面进行经营抚育,营造樟子松、云杉块状混交林,并积极促进林下灌草生长和诱导异种进入,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加速林地通过腐殖质腐烂促进物质循环,使森林的乔木、灌木、草本、地衣苔藓、动物、微生物等均处于均衡有序状态,逐步形成树种林龄结构合理、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药剂使用也更重视绿色安全。国志锋回忆,过去森林防鼠害压力特别大,年之前,林场森防站使用的是高毒药剂;近年来,药剂都换成了仿生药剂、植物药剂等,确保低毒无公害,精准防治,维护森林生态平衡。

培养科技人才,支撑林场未来发展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科技兴林史。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共研究完成《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人工林集约经营系统的研究》等专项课题82项,编写了《塞罕坝植物志》等林学专著71本,编制完成《国有林场抚育间伐施工技能评估规范》等行业和地方技术标准32项。

这些成果与不断壮大的林业科技人才密不可分。“强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了森林经营工作措施有序、推进有力、抚育有绩。”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

6月16日至19日,塞罕坝机械林场举办了无人机操作培训班,通过培养年轻无人机操作手,促进林场监测技术由常规化人工监测向智能化发展。林场森防站党支部书记刘广智说:“我们邀请了专业的航校老师,就无人机航拍理论、训练实际操作技巧等进行详细讲解。培训结束后,学员们还将参加无人机操作手的资格证考试,如果通过便可‘持证上岗’。”

年出生的第三乡分场生产股技术员刘泰宇为能参加这个培训班非常兴奋:“多了这项技能,以后工作会更得心应手。”

日常工作中,林场建立了较完善的日常培训机制,加强与上级部门、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面向林场基层岗位着力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日前,中国林科院、北京林科院等10余家单位组建了塞罕坝林业科学研究院。今年上半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牵头,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河北农大等14家单位组建了塞罕坝生态文明研究院。通过搭起人才培养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助力塞罕坝高质量发展。

林场人事科科长康义告诉记者,在岗位安排方面,林场积极发挥年轻人才特长和知识优势,新来的年轻人都要到分场营林股、营林区一线做技术员工作,历练成长,“在选拔任用、奖惩等方面,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激励措施,鼓励科技人才在岗位上创业创新。”

《人民日报》(年07月07日14版)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续写绿色奇迹美丽中国老林场新变化